优化公租房供给,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银川房小房 2021-01-31 13:10:33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十三五”时期末,全市累计筹措公租房房源18.5万套。此次上海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2021年,将优化住房保障体系,加快租赁房建设,形成供应5.3万套。 两会现场,市人大代表们纷纷提出建议:优化公共租赁住房供给与运营,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住房体系,让更多“沪漂”年轻人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科学布局

“十三五”时期末,全市累计筹措公租房房源18.5万套。此次上海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2021年,将优化住房保障体系,加快租赁房建设,形成供应5.3万套。

两会现场,市人大代表们纷纷提出建议:优化公共租赁住房供给与运营,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住房体系,让更多“沪漂”年轻人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科学布局:都想住市中心怎么办?

年轻白领们大多在中心城区工作,但市中心寸土寸金,房价高、租房难,怎么办?

“上海公共租赁住房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有差距,要从加大供给力度、优化房源结构两方面入手。”市人大代表宋汉光通过调研发现,在结构上,公租房可供房源也体现出“冷热不均”。

比如申请方式的限制,有的只限单位集体租赁,有的只限家庭(个人)承租,前者的空置房源通常较多;户型结构分布上,一房的供需求更大、轮候现象更多,而三房房源均无需轮候;地理区域上,中心城区供不应求,较偏远地区公租房鲜有人问津。

对此,宋汉光建议在数量上要盘活资源。多渠道筹措房源,采用修缮、改造改建、代理经租老旧住房、闲置非居住房等方式提高存量利用率,并通过商品住房配建、鼓励园区或单位自建公租房等方式拓展增量。还可以借助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强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及民间投资参与公租房建设运营。

市人大代表吴梦秋同样认为,落实租赁房建设的税收减免政策,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制定相关政策的同时,加强监管,确保税收优惠范围严格限定在“只租不售”的住房租赁资产。

市人大代表们还提到了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的运用。宋汉光表示,通过大数据进行科学的统筹布局,优化公租房户型、区域等配置,能较大程度地形成有效供给。同时,通过持续监测机制,如建立数据库统计房源空置率等指标,能够排查异常情况,及时调整供给结构,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因群施策:超过租赁年限后没着落怎么办?

市人大代表们还发现,现有的公租房政策定价机制差异化不足,最长可租赁年限也较为固定:通常为2年,租赁总年限一般不超6年。“这样不利于吸引并稳住人才”。

宋汉光说,尽管大家都存在着阶段性居住困难,但不同群体困难程度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因为没有买房资格或者买不起房而在租赁期限到期后,仍无法解决“居住难”。

为此,宋汉光建议:“分类解决需求,体现差异化机制。”针对公租房目标群体年龄、收入等属性特点,形成差异化的准入条件、租金或租住年限规定,在货币保障方面针对不同群体设置差异化的补贴标准,分类解决需求,并且可以在其居住期间进行严格的资格复审,就其收入变化动态调整租金。

此外,为提升上海对人才的吸引力,市人大代表们还建议进一步完善针对特殊人才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如运用共有产权、长期租赁等方式,使特殊人才享受一定的住房保障政策。

配套服务:运营管理能否进一步增强?

不少代表提出,公租房建好了,运营管理如何跟上?不仅各公租房运营管理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且公租房供后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宋汉光认为,强化运营管理才能实现长效发展。从供给角度,不仅要加强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对公租房的建设质量、标准、入住条件审核等进行规范监督,明确各方权责,落实责任主体,更要建立持续评估体系,畅通反馈渠道,运用科技手段简化流程、提升受理申请效率,增强信息公开透明度。

从需求角度,宋汉光认为,应该形成对租赁方系统性的动态管理机制,完善供后管理。同时,健全相关制度体系建设,对租后违规违约行为加大约束和惩戒力度,提高租赁方守法守约意识。

吴梦秋也建议,希望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配套供给能力。其中,他认为教育资源最难平衡,因此建议落实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居住区配套设施规划,在租赁住房集中区域建设配套学校。(记者 顾一琼 见习记者 王宛艺)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