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房地产税、户籍制度、住房公积金、农地入市等国务院发文了

银川楼市楼小楼 2020-05-20 08:45:41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5月18日晚,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其中,对住房领域提及了三项内容:一是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二是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三是改革住房公积金制度。 深化推动国有企业改革 意见提出,深化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将

 5月18日晚,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其中,对住房领域提及了三项内容:一是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二是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三是改革住房公积金制度。

深化推动国有企业改革

意见提出,深化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将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和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科技、国防、安全等领域,而其他领域可能会提升市场化程度。充分竞争领域的国家出资企业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出资企业将部分国有股权转化为优先股,强化收益功能。进一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大员工股权激励。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健全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市场、政策、法治和社会环境,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意见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电力、油气等领域的实施细则和具体办法,大幅放宽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向社会资本释放更大发展空间。针对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问题,意见要求加大金融、法律、要素资源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实施重大国家战略。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此次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明确要大力度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健全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较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完善城镇建设用地价格形成机制和存量土地盘活利用政策,推动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推动土地复合开发利用、用途合理转换。

在人口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意见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探索实行城市群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制度。还要求较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特别是完善城镇建设用地价格形成机制。

明确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意见提出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落实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产权权能,将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创新农村集体经济有效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

意见提出加快建立现代财税制度,优化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优化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研究将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建立和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健全地方税体系,调整完善地方税税制,培育壮大地方税税源,稳步扩大地方税管理权。

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意见提出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长期平衡。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完善基本民生保障兜底机制。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改革住房公积金制度。

完善五个区域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机制

完善产业政策推进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发展。意见要求健全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加强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协同。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意见重点提出了完善五个区域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机制: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并且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重申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

意见再次重申了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以及货币政策、宏观审慎与金融监管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货币政策稳健性是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制的重要环节。脱离“稳健”的货币政策应当受到“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制约。货币政策未来将逐步从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转型。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解读认为,货币政策的松紧调节,将与实体经济运行的实际需要相匹配,起着既防经济过热,又对冲经济冲击的功能。犹如足球场上负责攻城拔寨的前锋。而更加完善的宏观审慎机制犹如球场上的中后场,在货币政策调节应对各种场景的情形下,始终保持政策定力和“阵型”,防止脱离“稳健”。不断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则要发挥好“守门员”的作用,消除监管少有、弥补监管薄弱环节的同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